近日,在中国市政工程协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度市政工程最高质量水平评价名单中,由武汉市三楚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全程监理的“武昌区外沙湖、楚河及水果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凭借卓越的建设品质和显著的生态效益荣誉上榜。该项目总投资达4.27亿元,作为武汉市“四水共治”核心工程,历经五年的精细化治理与运维,成功将劣V类水体提升至稳定的IV类标准,成为国内城中湖综合治理的标杆典范。

精准监理:构建全链条管控体系
针对治理区域19.23平方千米的汇水区总面积、30个溢流排口以及15万立方米的重度污染底泥所带来的复杂挑战,项目创新采用了“EPC+O全周期管控模式”。三楚公司监理团队严格履职尽责、精益求精,实行“关键节点清单化”管理、“智慧监理”、“预防性监理”等机制,并严格把关外源污染控制、内源污染控制、水生态修复、验收攻坚等环节,多措并举,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清单化”管理+“智慧监理”赋能项目建设
监理团队梳理出设计交底、材料进场、隐蔽工程、工艺试验、设备调试等数百个关键监理节点,制定详细的《监理旁站与验收清单》,确保无一遗漏,责任到人。广泛应用移动终端、视频监控系统、在线水质监测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实时上传现场影像、检测数据、问题记录,实现全过程可追溯、信息即时共享、指令高效传达,不留死角。
“预防性监理”+严控关键环节,实现高质量验收
监理团队强调事前预控和事中过程控制,深度参与项目施工方案审查及专家论证会,提前识别底泥疏浚扰动、水生植物成活率、设备选型匹配性等潜在风险点,提出优化建议并设置预控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高频次的日常巡视、突击抽查、精细化管控,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双突破。
在外源和内源污染控制方面,监理团队严格验收金沙明渠等区域密排杉木桩的桩体质量及曝气设备参数,全程监督清水充氧性能试验,建立雨季溢流预警机制,提前核查截流设施,使雨季溢流污染消纳率稳定超80%。
底泥处理环节,监理人员严控脱水固结工艺,确保每批次泥饼含水率≤40%,不合格产品立即返工。对产生的15.71万m³泥饼实施闭环监管,全程跟踪转运至长山口填埋场,详实记录运输及消纳信息,杜绝二次污染。
水生态修复阶段采取科学验证手段,全程旁站监督水生植物种植,通过抽样检测确保苦草等植株密度达110株/㎡,成活率超95%;并动态调控生态平衡,清除杂食性鱼类(密度≤0.7kg/㎡),投放3000kg螺蚌摄食藻类;设立8个监测点实时追踪水草覆盖率等指标,运用数据分析动态优化措施,保障70%覆盖率核心目标达成。
验收攻坚期,监理主持五方责任主体完成72小时联动试运行,严密监测曝气设备、颗粒分离器运行参数及截流井密封状态。推行“问题销项清单”制度,对发现缺陷明确责任人与整改时限,监理逐项复查闭环,最终实现各子单位工程合格率97%以上的高质量验收。
治理蝶变:从“城市伤疤”到“生态名片”
在三楚公司监理团队科学、严谨、创新的全过程管控下,“排口湿地+底泥微地形改造+多维协同修复”的技术体系得以顺利运转。监理团队不仅确保了工程实体质量,更通过精细化管理保障了生态修复措施的有效落实。治理后的外沙湖重现“水下森林”景观,水体透明度达到1.5米以上,吸引了白鹭等珍稀候鸟回归,并成为了2022年国际湿地大会沙湖分会场的示范展区、2025年世界花园大会沙湖分会场的举办地。这一系列生态成就,是对三楚公司监理团队匠心履职和技术管理创新的最佳印证。
沙湖治理工程完成后,央视CCTV、新华网、央广网、人民网等多家权威新闻媒体纷纷对该工程进行了专题报道,为长江中下游河网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武汉样板”。

(改造前后对比)
三楚公司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凭借在项目实践中锤炼的专业水平和优质服务,持续深耕生态修复业务领域,总结提炼外沙湖、楚河及水果湖水环境治理中形成的“全周期、清单化、智慧化、预防性”监理方法及经验,为建设美丽大武汉提供更优质的监理服务,为将武汉打造成“湿地花城”注入强劲动能。